第十节 企业为什么不搞末位淘汰了

末位淘汰,是很多企业的惯用做法,目的就是通过制造危机感,在公司内部做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氛围,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,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这种竞争机制在30年前引入中国,刚开始被很多企业采用时,确实有效,但现在为什么搞末位淘汰的企业越来越少了?

未位淘汰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思维

实现未位淘汰的老板基本都是甩手掌柜,只问结果,不问过程,只关心有没有完成,不关心怎么干。这种老板一般只懂销售,不懂管理,所以就用末位淘汰吓唬人,让员工通过相互竞争自己动起来,骨子里还是一种懒政思维,一招鲜,简单粗暴有效,什么做管理、搞文化,太麻烦,太费“电”。

未位淘汰的副作用太大

把所有员工正态分布,强制排名,就会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,员工与员工恶性竞争,不会合作,不会协调,不会沟通,不会分享,只顾自己,互相提防,生怕别人学会自己的东西,超过自己,搞得公司乌烟瘴气,每个人都通过孤立,甚至内斗保全自己。但有些老板还喜欢这种员工之间互相斗争消耗,一是制造矛盾让员工不抱团针对自己,二是让员工通过不断竞争提升组织活力,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帝王术,为很多掌控欲很强的60、70后老板所喜欢。

末位淘汰涉嫌违法

身在末位的员工不一定是不称职的员工,我们要淘汰的是不合格的员工而不是排名最后的员工。如果是因为他排名末位,你要淘汰,亦有触犯劳动法之嫌,未来就会面临大面积员工发起仲裁,甚至起诉公司的风险,现在的员工维权意识很强。以前的70后把领导当领导,80后就开始把领导不当领导,90后认为他是领导,管理对象变了,就倒逼我们管理方式也要变。

末位淘汰的是谁

末位淘汰就一无是处吗? 肯定不是。任何组织都需要新陈代谢,不合格的员工肯定要淘汰掉,否则公司就是一潭死水,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。赏人而万人悦者,赏之;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,杀之。但我们不是杀鸡给猴看而是要杀猴给鸡看。之前华为都是末位淘汰制,任正非后来发现,末位淘汰的都是员工,把员工每个月干掉10%,一点效果都没有,任正非改了,不淘汰员工,淘汰干部。所以,抓问题要抓本质。我们淘汰的应该是差干部和不合格的员工,而不是谁在末位就无差别的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