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节 定时间,合伙更长远

一个完整的股权激励计划,不仅仅是约定条件,更要约定时间。合伙的目的表面上是激励,但激励的背后是捆绑,如果没有时间的约定,激励对象还是和员工一样,赚钱了和老板一起共享收益,亏钱了就第一时间逃离。股权激励整个周期被称为有效期,但有效期内还分为等待期、行权期、锁定期、解锁期(图3-1 )。

等待期

授予日是指经公司股东会批准,与激励对象签订股权激励协议授予股权的日子。行权日是指符合公司约定的行权条件,激励对象开始行权的日子从授予日到行权日这期间被称为等待期,即等待行权的期限,一般是因为设置行权条件或者激励对象入职年限不够而设置的。设置行权条件前文已经讲过,什么是激励对象入职年限不够呢?比如你要求激励对象需入职3年以上才能行权,满3年的现在就可以行权买股份。其中,一个激励对象入职刚满2年而他则需要再等一年才能行权。

行权期

行权期是指符合公司约定的行权条件,分期购买公司股份的期限,一般不超过3年。这么设置的目的,一是为了一次性授予,分期激励,股份不是一年就能全部拿到,在3年内满足条件才能拿到;二是考虑到员工资金实力不足,无法一次性入股而设计。在行权期的3年内可以约定按334的约定比例行权,也可以约定433、532、235等,当然也可以允许一次性行权,或者放弃行权。每年设置行权窗口期,在此期间交钱买股份,比如每年的3月1日到15日交钱的那一天是行权日。因为每个员工的支付能力不同,入股意愿度不同建议分3年,但允许提前一次性行权的办法执行。但对于放弃行权的部分,可以设计公司收回或者允许其他激励对象购买,但购买比例不超过授予他本人比例的200%,因为股权激励不是要的员工的钱,不是谁的钱多谁占股多,而是激励应该激励的人。

锁定期

锁定期又名禁售期,自行权期结束之日起计算,在此期间,激励对象所持有的股份不允许转让、退出。我们讲股权激励就是给核心人才戴上一副金手铐,铐住他一段时间,不让他离开公司,指的就是这个锁定期。锁定期一般设置多久呢?根据每家公司具体来确定,一般建议是3-5年,如是高利润高增长的公司、人才依赖小而强的公司、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的公司,尽可能要长一些。但也不能太长,太长了员工会抵触,毕竟谁也不想失去未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。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,员工职业化程度高,可选择机会多,一般建议时间短一些,但一般不低于3年。

解锁期

解锁期是指激励对象持有的股权在锁定期满后,可以分期卖股权的时期,与行权期恰恰相反,行权期是分期买股份,而解锁期是分期卖股份。每年解锁一部分,目的是防止小股东一次性套现走人,给公司造成现金流压力。员工一般会选择什么时候套现走人?答案是公司经营不好的时候。不好的时候恰恰是公司现金流最为紧张,最需要团队齐心协力一起共渡难关的时候,如果小股东纷纷一次性套现走人,很快就会把公司“抽”死。就像银行最害怕储户挤兑一样,股东更害怕小股东挤兑,这是人性。解锁期设置一般为几年呢?建议是3年,即每年可卖股权不超过自己持有比例的三分之一,最多三年卖完。特殊企业比如高利润高增长的公司建议更长,比如4年、5年,但不超过5年,时间太长,激励对象会感觉自己的股份无法套现,他们的第一反应: 这是老板设计的陷阱。

等待期,行权期,锁定期,解锁期等这四个加起来建议不超过10年,太长了员工就认为这是个套路。再说,本来能成为激励对象的都是入职公司满3年的,而且还是公司中高层,本身年龄就不小了,再加上10年,你再锁定他已经没什么意义了。估计这时候你巴不得希望他走,把股份尽快收回来,给到新的苗子和骨干,新老轮替,新陈代谢,持股推动公司向前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