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节 哪些企业不建议股权激励

股权激励可以说是创始人在工资、提成、奖金等各种激励政策之后能够拿出来激励员工的底牌,俗称“放大招",可以称之为一剂猛药,但效果好的背后副作用更强。股权激励并不是什么企业都适合,不适合的企业做股权激励,非但起不到激励作用,反而会有破坏作用,

亏损的企业不建议做

入股就是入预期,当一家企业陷入亏损的时候,现金流紧张,士气低落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充满忧虑和担心,这时候实施股权激励,员工首先考虑的不是收益而是风险,他们是不愿意参与的,尤其是掏钱入股。如果老板强制推行员工入股的事情,就会导致有些人磨不开面子意思意思,有些人干脆不入直接跟老板搞对立,也有些人在入与不入中徘徊不前,心想虽然老板口口声声说自愿入股,但自己不入会不会未来不被重用和提拔,为以后自己在公司的未来担忧,甚至有些人干脆直接辞职,一了百了。即使一些人相信公司或者家里有钱,或者给老板面子入了股,但到年底非但分不到红,而且还需要他们再投钱的时候,势必会严重挫伤积极性,甚至集体闹着退股,甚至对簿公堂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公司业绩下滑时不做

有些创始人很奇怪,在公司业绩蒸蒸日上,形式一片向好并且员工积极性很高时不舍得分股份,等公司业绩下滑、陷入困境时才想起来分,这个时候公司规模已到了一定体量,员工入股成本高,但预期收益在下降,甚至还要承担未来亏损的风险,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说,他们是不愿意入股的。所以股权激励一定要在公司增长期、发展期做。还有就是你所在的行业是夕阳行业,未来不仅增长空间有限,还会加速被淘汰,这种公司就不要搞股权激励了,除非你找到一个新的行业,寄希望于成为公司增长的第二曲线,等这个新公司盈利后再做股权激励也不迟。

股权结构有硬伤不做

几个人合伙,最忌股权结构有硬伤,比如两个人合伙股份50对50,三个人40:30:30,四个人各25%,5个人各20%,这都是极其糟糕的股权结构。正如一个人不能没有主心骨一样,一家公司不能没有一个控制人,缺少了控制人的公司是群龙无首、一盘散沙,注定走不远、活不长。这种股权结构有硬伤的公司,股东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复杂,再实施股权激励,让更多的小股东进来,原股东的股份也被进一步稀释,弄到最后就成了大锅饭,贡献大的觉得吃亏,贡献小的也认为自己吃亏,都不想贡献,还都想着从公司多拿点,到最后这家公司肯定是分崩离析。

创始人认知太浅不做

有家服装企业,通过我们前期调研、设计方案、企业内部宣导等确定了股权激励方案,且形成了相关协议合同,万事俱备,就等待明天的实施大会召开,但创始人却是一脸的不开心,上来就对我说:“这次股权激励失败了,一共66个激励对象,其中有17个没买,尤其是几个大业务员没买,不想做了。”

我问:“什么原因呢?”

他说:“以前的股权是送的,每年都可以分钱,也没有任何约束条件,你现在给他们加了锁定期和退出条件,他们不愿意。

我接着问:“你给15%的股权价值3000万,没有退出机制,明天他们集体退股怎么办?股权不跟绩效考核挂钩,他们只拿分红不好好干活怎么办?"他说:“股权就是给他们的福利,不想约束他们。

那我再问:“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合伙人?”他说:“就像您说的,一起享受收益,也得一起承担风险。我说:“那他们承担了吗? 有一点承担的态度吗? 先别说共患难,你未来要做百年企业,锁定这帮人3年,他们都不愿意,你觉得靠这帮人能行吗? 就这样一群只看分钱分权,却不愿意承担一点责任和风险的人,你觉得他们是合格的合伙人吗?”

他沉默了。第二天股权激励实施大会上,他当着1000多员工的面说了三句话:“第一,今天签协议接受激励的人都是对的选择;第二,我会用我的人格和能力担保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;第三,放弃入股的还是我的员工,继续做好工作。”经不在西天,经在路上。创业本身就是一场修行,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,我相信经历过这一次事情,创始人对股权激励有了更深的认知,团队也有了一定共识,更重要的是公司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风气。股权激励不是股权福利,如果是福利,还不如发钱、发东西来得实在。股权激励的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交换,是用今天的股权来换员工未来的贡献,底层逻辑是在共享收益的背后共担风险。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本质搞错了,或把人性看错了,你做得再对,最终结果也会不尽人意。在本质和人性之上看问题,你就能看清这个世界99%的真相。